新春走底层|泰山有座“云边消防救援站”

新春走底层|泰山有座“云边消防救援站”

  • 产品概述

  新华社济南1月26日电(记者丛佳鑫、孙晓辉)清晨5点50分,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之巅,室外气温零下15摄氏度。跟着闹铃响起,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按时起床,简略洗漱后,一天的练习和巡查开端了。

  “十八盘龙门邻近有1名游客膝盖脱臼,无法自主举动,需求救援!”通信员郑荣杰匆促翻开值班室的门喊道。

  听到喊声,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程鹏飞顾不上多喘口气,急速喊上队友、扛起担架,冲进吼叫的寒风中。

  抵达现场后,程鹏飞发现游客膝盖有显着凸起,并且没办法经过带着的医用器件进行纠正,当即决定将游客用担架送往中天门——这是救护车能抵达泰山的最高处。

  从泰山的中天门到南天门,有6000多个台阶。这段山路上,最险的便是十八盘——1630余级石阶、高差400多米,最陡处仰角到达70度,台阶最窄的当地乃至放不下脚。但是出警的6名消防员仅用30多分钟就将受伤游客送到达救护车中。

  站长助理孙明是现在在站里据守时刻最长的消防员。提到2008年刚上山的时分,他的感触只要3个字:不容易。

  山上信号差,上山之后,手机成了手表,下山一看满是未读短信;想看电视,要让一名消防员调整天线方位,等站内的人收到信号,再用石头把天线卡住;宿舍里十分湿润,床铺、墙面终年发霉;最冷的时分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,鸡蛋冻成了冰坨子,摔到地上就能弹起来……

  “这是咱们新上的供暖设备,能经过加热防冻液给房子供暖。”政治指导员带记者在消防站内观赏。现在,消防站里的条件现已大大改进,取暖、通讯现已不成问题,只要水源供应还存在困难。

  泰山的冬天比山下更冷、更绵长。每年10月到次年5月,供水的管道就会结冰,山下的水无法“上山”。

  为了保证驻山单位用水,当地在岱顶建好蓄水池。每天早上,消防员们背着扁担,从山顶的蓄水池挑来当天的日子用水。遇到水源不行、大雪封山的时分,仍是要用积雪充任水源。“到了冬天,队员们仍然无法在山上洗澡、洗衣服,只能在轮换的时分下山处理。”程鹏飞说,队员们下山时,换洗的衣服常常攒出一大筐。

  夏日供水尽管安稳,但却是游客最多、警情最多的时分。消防员们要面临的除了高温,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。

  202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突降骤雨,有2名游客在十八盘淋雨失温报警求助。其时台阶上水流湍急,山道直接变成了“瀑布”。消防员们硬着头皮冲进大雨中,为防止滑倒,他们用绳子衔接身体,抬着担架将游客安全护送到山下。

  泰山消防救援站现在只要18名消防员,在警情最多时,他们一天出警12次。有时分出警到一半,又接到新的警情,一天下来谁也见不着谁。煮饭的师傅刚把饭菜端出来,却发现饭桌旁坐着的人现已脱离,桌上有刚啃了两口的馒头,有剥到一半的鸡蛋……

  每次救援都是在与死神赛跑。对消防员来说,驻守山顶不只要面临艰苦的自然环境,更意味着要练就过硬本领。

  他们把山路当“跑道”,把山崖当“练习塔”,早操从南天门到中天门折返,每年穿破10多双作训鞋;从晨曦微露到满天繁星,从春暖花开到天寒地冻,他们对每一座修建、每一段盘道、每一条林区防火线进行全天候巡查,每人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山路……

  “看到消防员,我感觉自己有救了”“在紧迫关头,身穿蓝色制服的年青队员及时伸出援手”“是消防员一步一个台阶,把我抬到大巴车站点”……在泰山消防救援站的荣誉室,800多封感谢信、200多面锦旗无言诉说着消防员的业绩。

  受限于地势,泰山消防救援站没有装备消防车,防火救活只能步行跋涉,抢险救援有必要手抬肩扛。建队29年来,消防队员们参加救援举动4100余起,救助游客4200余人。

  “出警归来,听到一声声加油,看到竖起的大拇指,浑身疲乏瞬间消失多半。”消防员张金星说。

  遇险大众无助的目光,获救后发自肺腑的感谢,让一批又一批的消防员挑选据守岱顶。

  “我乐意做一根扎根泰山的‘螺丝钉’。”2024年1月,出生于2002年的郑荣杰正式来到泰山消防救援站,成为救援站最年青的消防员。